看到《中国青年报》上关于“80后”的大讨论,我周围的同学都兴奋不已,因为此次讨论与我们学生密切相关。我们想,也许讨论的结果可以影响政府决策,从而改变我们的生存现状。
学习浮躁、静不下心是社会给“80后”的罪名之一。我们中的不少人的确对专业课不十分重视,而认为学而无用是轻视专业的主要原因。
昔日计划经济年代,人才好像也在计划之列,对着寒窗坐几年冷板凳,到最后总还有人给个饭碗端着,心里还是舒坦的。 而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今天,市场只配置有知识有技术的资源,对于一些垃圾或含金量不高的资源根本不屑一顾。
“80后”是一个庞大的青年群体。根据《中国统计年鉴》数据,“80后”有2亿人左右,其中多数生长在农村。对“80后”的一个最普遍的评价是———毁掉的一代。
在“80前”眼里,“80后”“永远以自己为中心”(61.4%)、“不愿意承担责任”(53.1%)、“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”(64.2%)。而承认自己确实如此的“80后”分别有28.7%、22.4%和28.1%。
再看看负责培养人才的大学,要么培养些市场不需要的人才;要么花大工夫扩招而不费心思提高教学质量,学生的水平自然不敢恭维。
以我校某专业为例,中国十大垃圾排行榜中它位居第四(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),可以说市场根本不需要。可该专业竟有4个方向,据说2007年还要新增一个方向,在另一个三本学院还将挂一个方向。再看看目前4个方向的专业课教材,重复率竟高达98%。部分大学生面对专业前景渺茫的现实,不得不另谋生路,有的干脆从大三开始一节课不上,潜心考研;有的在校周围开个小店自学技术。
1月15日晚,河北经贸大学大礼堂人头攒动。这里正在为1400多名参加“2007年全国大学生回乡调查大型社会实践活动”的大学生志愿者举行启动仪式和签名活动。本来估计能有200多人报名就不错了,竟然短短两三天时间就报了1000多人,报名担任没有任何报酬的志愿者能这么火爆,却大大出乎许多人的预料。
“对于国家,对于三农,我们都很关心,并且愿意为此付出自己的努力,这能说我们没社会责任感吗?或许,我们只是采用了同上一代大学生不同的表达方式。”对于“80后”是“垮掉的一代”的观点,同学们并不认同。
再看看某些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的质量,我校某专业开了政治学这门课,半年竟换了3个老师,他们每人均从前言讲起,到学期结束时,一共才讲了三章。最后为了应付考试,在最后一节课疯狂划要点,后面的十几章在圆珠笔草草蹂躏之后宣告讲毕。
这可不是特殊现象,大一大二讲不完,大三大四换师忙(换的大部分是还没毕业的研究生)。
专业前景渺茫和专业教育质量低劣这两大弊病把“80后”大学生推向就业恐惧。除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另寻生路,他们别无办法。
而现在,以考研迎来艳阳天为精神支柱的学生也坐不住了,听师兄师姐们说,研究生教育一落千丈,3年学习若无名校招牌还不如参加3年工作积累经验好!
可是,看到“80后”大学生不务正业、上课率奇低的怪现状,一些人不分青红皂白批评一通——说你家里掏了钱不好好学习对不起爹娘,在学校癫狂堕落怎对起恩师!
慢着,批评者,先让我提个灯笼拿个放大镜找找我的恩师在哪里?
堕落论者真正应该批评的是学校。学校应该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,以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。但现状让我们痛心,很多高校为求利益盲目扩招,为显功绩盲目扩建,原来给1个人吃的馒头现在分给了3个人,我们不营养不良才怪。
“80后”大学生还有一个罪名叫“为了满足物欲而奔走经营以致影响学习”。各位看官大哥,你们不知道啊,我们日子不好过啊。以前大学生都是祖国的栋梁,那叫一个疼啊,浇水施肥都在义务范围。现在的学费对我们大多学生家庭来说,那是真贵!我们经济困难者比比皆是。面对着生存与发展的需要,“80后”的一部分学生干起了各种营生,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赚钱,而为的仅仅是贴补学费贷款和吃饱肚子。
可社会却指责我们“80后”——坐不了冷板凳,耐不住寂寞,读不了原著。我晕!
面对生存与发展的压力,极小一部分学生确实堕落了。我坚信,“80后”的大学生整体上都在拼搏奋斗,他们是中国教育中的胜出者,他们有着在贫困面前寻求改变的壮志和实际行动。
“80后”的大学生并未堕落,而是整体呈现焦虑的面貌。对于大学生的整体焦虑现象,政府、学校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。批评者应该长一双慧眼,转移矛头的指向,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,给“80后”大学生一个清白。更重要的是,给我们一个不再焦虑的状态。